編者按:
英雄捐軀,山河不忘。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中的很多甚至沒有留下姓名。多少年來,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從未停息,有人寄出上千封尋親信,有人奔波萬里走遍全國,有人堅持十幾年傾其所有……只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biāo):讓忠魂歸故土,幫烈士找到“回家的路”。清明節(jié)到來之際,海報新聞特別策劃推出“不息的追尋”系列報道,對話為烈士尋親的人,講述尋親路上的艱辛,緬懷英雄烈士的事跡。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對英烈精神的追尋永不停息!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海振 記者 文露漪 江西于都報道
2025年,清明節(jié)前夕,海報新聞記者在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見到了葉慶華。一身樸素的衣裳,一個隨身的黑色書包,一張圓臉上總是帶著親切的笑容。她還不到五十歲,已生出不少白發(fā),但接觸不久,便能強烈地感受到她身上的那股力量。黑色書包上掛著一個圓圓的鑰匙扣,上面印著她的丈夫孟祥斌的照片,“就像他還陪著我一樣?!?span style="display:none">Ft1即熱新聞——關(guān)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2007年,山東籍軍人孟祥斌帶著妻子葉慶華和3歲的女兒外出時,為救一位跳江輕生的女子不幸犧牲,后被評為“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丈夫離開后,身為烈士遺孀的葉慶華平復(fù)悲痛,將接下來的歲月全部投入到一件偉大的事——幫助烈士尋親。
丈夫救人離世后,她自費上百萬元幫烈士尋親
葉慶華隨身的背包上一直掛著印有丈夫照片的鑰匙扣。
2008年,在漸漸從丈夫犧牲的悲痛中平復(fù)下來后,葉慶華在一次活動中認(rèn)識了“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一家三代為解放軍烈士守墓”的濟南人劉延寶。葉慶華得知劉延寶一家守護的墓地中安葬著7名烈士,其中幾位記載有姓名,劉延寶一直希望能為這些埋骨他鄉(xiāng)的烈士找到家人。
葉慶華被劉延寶一家的無私奉獻打動了,決心幫忙為這幾名烈士尋親。然而,很多烈士犧牲時年紀(jì)小、離家鄉(xiāng)遠(yuǎn),烈士的直系親屬多已離世,很難找到知情者,加上時間久遠(yuǎn),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不多,這使得為烈士尋親難上加難。在葉慶華等16人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只為其中1名烈士找到了親人——那是烈士還在世的侄子。
每每想到那些回不了家的無名烈士,葉慶華都會落淚。
每每想到陵園里的無名烈士,葉慶華都會流下了眼淚。“我就常想,誰不是父母生的、不是父母養(yǎng)的?誰天生就沒有名字和姓氏?只是因為在那一刻,烈士他們選擇了為自己的國家犧牲,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有些人的烈士證都發(fā)不出去,因為家里已經(jīng)沒人了?!弊源耍~慶華找到了自己愿意為之付出一生的事業(yè)——為烈士尋親。
在之后的16年里,葉慶華再也沒有停下過腳步。她利用周末和假期奔赴全國各地,收集烈士信息;利用下班后的時間整理這些資料,幾乎每天忙到深夜。16年來,葉慶華已收集到4萬多名烈士的信息,成功幫747名烈士找到了親人。有的烈士家屬很想去祭拜,卻負(fù)擔(dān)不起去烈士埋骨地祭拜的路費、住宿費,葉慶華就自掏腰包幫助他們。這些年來,粗略算一算,她投入到尋親中的花費已超百萬元。
“為烈士尋親是與時間賽跑”
“我們尋親成功的烈士里,犧牲時年齡最小的是16歲,最大的30歲,其中成家且有孩子的不足5%。”葉慶華說。
一些烈士的家屬只知道他們當(dāng)年去參了軍,何時犧牲、安葬在何處都不清楚;有的家屬奔波多年,苦苦尋找,始終沒有音訊;有的家屬只能給老家為烈士蓋衣冠冢祭拜,甚至連一張烈士的照片都沒有。
去年,葉慶華在貴州遵義的烈士陵園中收集了600多位于都籍烈士的信息,準(zhǔn)備到于都為他們尋親。
4月1日,海報新聞記者跟隨葉慶華來到其中一位烈士李陳發(fā)的家中。李陳發(fā)生于1915年,于都縣寬田鄉(xiāng)李屋村人,這里是有名的“紅軍村”,早年間,許多家庭的男子都參加了紅軍,李陳發(fā)也成為了當(dāng)時的紅三軍團戰(zhàn)士,犧牲時年僅18歲。他的母親和妻子早已去世,如今,家中只有兒子李忠平在世。
葉慶華與李陳發(fā)烈士的兒子李忠平。
李忠平回憶,奶奶和母親曾告訴他,父親參加紅軍犧牲,因為沒有遺骨,家人曾用銀元打了塊印有李陳發(fā)名字的銀牌埋下,當(dāng)做李陳發(fā)的墳?zāi)?。家人們一直不知道,李陳發(fā)安葬在貴州遵義。
葉慶華向李忠平講述了李陳發(fā)的安葬信息、烈士親屬異地祭掃優(yōu)待政策。說話間,同村一位大叔急匆匆趕來,留住葉慶華,請她幫忙尋找家中參加紅軍的二叔李晉仁的安葬地。葉慶華記下李晉仁的名字和參軍信息,許諾一定會找到李晉仁。
“尋親不僅是讓烈士的親人知道他的安葬地,更是通過走訪烈士親人、戰(zhàn)友,還原烈士的生平和故事,讓烈士不再停留在短短百字的介紹里?!比~慶華說,尋親的每一天,都是在與時間賽跑,知曉烈士信息的人大多年事已高,往后會越來越少,必須抓緊一切時間,加快尋找的腳步。
為了更好地講述烈士事跡,傳承烈士精神,葉慶華或全部自己出資,或幫忙四處籌措,陸續(xù)建立了烈士紀(jì)念碑、烈士事跡展館、烈士紀(jì)念館等等。
2023年,葉慶華在山東臨沂市幫助建立了抗美援朝烈士王友明事跡家庭展覽館。1952年9月,王友明跟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1953年7月,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留下妻子和3個年幼的兒女。他的兒子王永生在父親犧牲那年僅8歲,長大后,他四處奔波,尋找父親的下落,終于找到了父親的墓碑。但父親參軍后的經(jīng)歷,打過的仗,犧牲時的情況,王永生一概不知,這也成為他的遺憾。得知這件事,葉慶華花了4個多月,將王友明生前參加過的戰(zhàn)斗的信息做成事跡展,圓了烈士家人的心愿,也讓更多的人了解烈士事跡。
“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我想用最純潔的方式表達(dá)一位中華兒女對黨和祖國的愛?!比~慶華說,“我也是一個烈士家屬,我覺得,孟祥斌如果知道我在幫烈士們尋親,他一定特別開心?!?span style="display:none">Ft1即熱新聞——關(guān)注每天科技社會生活新變化gihot.com
葉慶華從于都帶走一抔紅土,準(zhǔn)備帶到于都籍烈士的墓前。
在離開于都前,葉慶華在于都烈士紀(jì)念園帶走了一抔紅土,她準(zhǔn)備把這些紅土帶到遵義。在那里,埋葬著很多于都籍烈士,她要把這紅土帶到烈士墓前,希望用這種方式讓烈士“回家”。
本文鏈接:http://www.enbeike.cn/news-4-5054-0.html不息的追尋丨對話“跳江救人”孟祥斌烈士遺孀葉慶華:16年自費上百萬元幫747名烈士找到親人
聲明:本網(wǎng)頁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博主自發(fā)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dān)任何法律責(zé)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jǐn)防詐騙!若有侵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
點擊右上角QQ
點擊瀏覽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瀏覽器請點擊“
”按鈕